中医药进医保,怎样又优质又划算?
《工人日报》(2025年06月30日 06版)
阅读提示
当前,一些中药材价格虚高,部分中药材药效差距大,患者难以辨别。记者采访了解到,中药材的价格受到药材产地、炮制方法、市场供需关系等多重因素影响,而患者个体差异、中医师学术流派与经验、药材质量与供应等因素,都可能会导致中药处方的差异。
“抓7天的中药花了好几千元,价格合理吗?”近日,来自陕西的刘女士向记者反映,备孕期间为调理身体去一家中医馆就诊,医生开具了药方,“7天一个疗程,费用8000余元,医保报销了1000余元。”
记者采访发现,刘女士的经历并非个案。近年来,随着中医药消费持续升温,相关行业的部分乱象致使患者陷入“买不起、信不过、买不到”等困境。
人民数据研究院今年发布的《中医药零售行业发展报告》(以下简称《报告》)显示,“不够好”“不够省”等是中医药零售行业发展的显著痛点。具体来看,一方面,部分中药材药效差距大,患者难以辨别;另一方面,一些中药材价格虚高,部分零售渠道加价数倍。
对此,有参保人认为,一些定点医疗机构开具的中药价格较高、疗效不够明确,让人“吃不消”。
7天中药花费数千元
今年4月,因备孕期间身体不适,刘女士来到住处附近一家私立中医馆就诊。医生问诊后,为其开具了7天共14剂的调理方,包含炒酸枣仁、龙骨、砂仁等37味中药材,总费用8000余元,医保报销1000多元,“几个疗程下来要花数万元,花费不低。”
“现在的处方还是医生在询问我的收入后减去一些药材的版本,最开始的处方费用预估1万元左右。”刘女士拿着医生开具的这副处方到另一家中医馆咨询,对方称同等剂量的中药材费用为1000余元。
《报告》调研数据显示,在中医药零售行业,超过60%患者因中药材价格过高转向非正规渠道,进一步加剧市场混乱。以连翘为例,种植户收购价为每公斤38元,但经过层层流通加价,终端零售价飙升至每公斤215元,价差达4.7倍。
在中药材费用之外,“药材名虽同,疗效大不同”也是许多患者的真实体验。今年5月,来自江西的姚女士曾至某中医馆治疗气血不足,医生开了10天的中药,费用1340元,“后续又吃一个来月的中药花了五六千元,咋没啥效果?所以我不打算再吃了。”
“每副药材都是很大一份,一般的煎药锅放不下,要用4L的煎药锅煎制。”让姚女士感到不解的是,“一副调理气血的中药剂量为何这么大?而且医生说药方是祖传秘方、无法提供,所以也不知道到底开了哪些药材。”
有中医药行业业内人士坦言,当前中药材市场存在监管滞后、追溯体系缺失等问题,患者难以辨别药材优劣,“部分商家以次充好,导致‘劣币驱逐良币’,最终损害的是行业的公信力。”
多重因素影响中药材价格与药方
近年来,不少地区加强对医保基金使用的监管力度,严厉打击违法违规使用医保基金的乱象。例如,2024年9月,广东省医保局发布违法违规使用医保基金典型案例。经检查,广东省阳江市某中医医院存在超标准收费、超医保支付范围、过度诊疗等违法违规行为,涉及医保基金909万余元,该医院被责令退回违法违规使用医保基金并缴纳罚款。